易学研究

您当前所在位置 > 首页>>易学研究

【国家广电智库独家案例】《六月说过年》:如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?

作者: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3-09-16 点击次数:38

  国家广电智库2月23日推送

  导   语

  中央电视台“1号线上”推出的七集年俗文化系列片《六月说过年》,是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,取得了很好的反响。下面就这个动漫产品实践中的三个创新点做一总结,以期对积极探索创新之路的媒体同行有所启示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

  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。”

  并强调,

  “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。”

 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“1号线上”在鸡年春节期间,精心策划、制作、推出了七集年俗文化系列片《六月说过年》,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形态,将年俗文化植入其中,努力尝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代化,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,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,被一些媒体称为“年度最有诗意的动画片”。

 

1

 

  创新点一

  以动漫为载体挖掘年俗文化的时代价值,体现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

  最好的传承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和行为遵循,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这就需要入心入脑的传播。

 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,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作为中央主要媒体,中央电视台非常重视通过挖掘年俗文化的时代价值,弘扬和传承其中的精髓要义,成风化人、凝心聚力。

  系列动漫《六月说过年》以宁夏作协主席、著名作家郭文斌撰写的《农历》及《永远的乡愁》书中所展现的年俗文化为创作依据,通过主人公“六月”的生动讲述,深入挖掘年俗文化中隐含的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境界、“君子慎独”的生命态度、“民胞物与”的大爱思想、“感恩仁孝”的良知情怀、“无私奉献”的道德修养、“以义为利”的财富观念、“正大光明”的人生追求,等等。

  这些文化要素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,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,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。

  内容如此浩繁的传统文化,要实现生动传播、深入传播,单纯依靠书籍这一种载体,肯定是不行的。

  《六月说过年》尝试采用动漫形态做微视频,集文字、符号、声音、画面等于一体,每集三分钟左右,分别以《送灶神》《年味儿》《除夕夜》《拜大年》《转丈人》《祭财神》《元宵节》为题,讲传统、说习俗、演礼节、品文化、悟人生,起到了一定的传承教育作用。

  众多网友对《六月说过年》的创新性给予了认可。

2

 

  创新点二

  以网络为主阵地扩大受众覆盖面,收获较好传播效果。

  众所周知,传统文化要从孩子抓起,但是怎么将古代的故事变成活在当下的传统文化,让孩子愿意观看进而认可接受,这是一个新课题。

  在这方面,《六月说过年》有不少新的启示。

  相比于成年受众,青少年更愿意通过网络和手机来获得外部信息。

  考虑到这些潜在受众的特点,《六月说过年》立足网络,充分利用“1号线上”“央视一套”“生活圈”等微博、微信平台,并协同央视网一体化运行,从1月20日(农历小年)一经推出就引起广泛关注,各大平台竞相转发相关视频。

  其中第三集《除夕夜》和第四集《拜大年》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广,央视网、光明网、中国网、中国日报、中国新闻网、国际在线、环球网、未来网、中青在线、百度等知名网站以及搜狐视频、腾讯视频、56网等视频网站和南方网、东方网、新民网、上海热线、深圳新闻网、四川在线、大众网、云视网、甘肃飞天新闻网等几十家地方新闻网站转发了相关内容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《六月说过年》仅在央视相关新媒体的阅读量就超过160万次。

3

 

  不仅传播广泛,《六月说过年》还获得了专业好评。

  文艺评论者屈雅红专门撰文肯定:

  每集时长3—4分钟,适合碎片时间观看;以年轻人熟悉的动画形式表现传统文化,形象生动,易为年轻人接受。

  并称:

  伴随观看,我走进了奶奶的精神世界,体味到了她对生活的精细态度,也理解了她作为家长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孙的良愿。

  如同无法隔着岁月之河与奶奶重新经历她颇为看重的春节,时移世易,《农历》所述生活的土壤业已不复存在,“大先生”的世界亦回不去了。

  所幸,《六月说过年》系列动画里,六月承接了《农历》中大先生之责,讲述中国人年俗里承载的集体情感。

  若能怀着对历史、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,舍形取意,尊天畏地,知“守”懂“节”,便已足矣。

4

 

  作为《六月说过年》统稿的郭文斌本人则介绍,他家不到两岁半的小家伙,这个春节别的动画不看了,就要看《六月说过年》,还有从网上给他下载的动画片《元日》。

  看了祭灶,他也来祭;看了做面祭,他也来做;看了《拜大年》,他也给爷爷和妈妈跪在地上磕头。可见这些节目在小孩子养成教育中的作用。

  除了孩童世界,成人世界里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推广这出节目,甚至引发了对于中国传统年的热烈讨论。

5

 

  创新点三

  汇集众多美学、文学元素,赢得“年度最有诗意动画片”美誉。

  《六月说过年》利用杨柳青年画中传统的福娃形象为“六月”量身画像,并在动漫中加以呈现,很多人都喜欢这个形象。

  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在看完节目后,当即向主创人员表示要生产延伸产品。

  不仅主人公脱胎于传统文化,《六月说过年》还调动了春联、对联、年画、窗花、诗词、典故、民谚等多个传统文化符号,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、能触动国人心底最柔软之处的特殊元素,既作为场景服务于动画作品本身,又作为文化知识传教后世。

  比如,在《转丈人》一集中重点引用了《诗经》中的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

  并做了阐发:

  正是这些像桃花一样开遍大地的女子,在延续着一家又一家的命脉,也延续着人类的命脉,因此,初二转丈人,已不单单是女婿对岳丈岳母大人的回敬,而是一种天地伦常了。

6

 

  又如,动漫中出现的众多春联、对联都是精心挑选的,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传统常见的经典春联,也有个别的属于诙谐幽默型,像《祭财神》一集中财神庙门上的对联:

  “没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,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”。

  看完让人忍俊不禁,细思量几成真理:与其坐等赐福难为财神,不如撸起袖子实干兴邦。

  求神不如求己!类似的还有动画中古戏台上的对联“欲知世上观台上,不识今人看古人”,寥寥数字就把敬神的内涵和看戏的本质说清楚了。

7

 

  再如,《六月说过年》各集中用了不少的传统年画。

  可如今,无论是进了城里的人还是留在乡下的,小花格窗都换成了大玻璃窗,白纸换成了大窗帘,不知是人们没有时间剪窗花,还是怕糨糊弄脏了玻璃,窗花已经很难见到了。

  也许,只有《六月说过年》里的窗花还能在很久以后值得您回忆起来,告诉孩子们这东西就是窗花。

8

 

  对于春联、对联、年画、窗花、诗词、典故、民谚等传统文化符号,“1号线上”还专门利用动画片的一些物料分三集做了梳理,并进行连续投放,每集当天阅读量都超过了10000,传播效果可见一斑。

  一部好的作品,打动读者的无非是真善美,无非是温暖、崇高和关怀,无非是爱,说到底就是要能够撞击到受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。

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一些媒体称《六月说过年》为年度最有诗意的动画片。

9

 

  《六月说过年》是央视“1号线上”适应“文字数码化、书籍图像化、阅读网络化”发展趋势、担当传承和教育使命的一次创新型实践。

  《六月说过年》推出时正逢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》出台,可算相呼相应,珠联璧合。

  更为精彩的是《中国诗词大会》(第二季),它掀起了大家对中国诗词的由衷热爱,开辟了春节诗词“新年俗”。

  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记住乡愁》《六月说过年》……央视的这些产品让鸡年春节有了一种格外的感觉,那就是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化。

  今天,全面回到实体传统民俗中去已经是不可能了,但这些产品让国人可以在精神层面,享受一种现代化方式提供的传统味儿,在安慰心灵的同时,也能帮助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滋养。

  “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的时代价值,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。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,为“1号线上”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,今后将做更多的探索。

 

(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“1号线上”。“1号线上”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,由总编室宣传统筹部负责运营。) 

Copyright © 2018-2019 山东日照易经风水大师李子垚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.